


PART1:具有脂肪或软骨分化的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
【文献题目】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urs with lipomatous and cartilaginous differentiation: A diagnostic pitfall.
【见刊信息】《Histopathology?》,2024年12月20日
【抗体聚焦】S100 /desmin/CD34 /MUC4 /ERG等
【疾病聚焦】?具有脂肪或软骨分化的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
研究背景
具有脂肪或软骨分化的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OFM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性肿瘤,其特征为多结节生长模式和纤维假包膜,周边常有成熟骨壳,但约三分之一病例缺乏此特征,增加了诊断难度。
研究发现
所有病例(共 6 例患者,包括 2 例软骨分化和 4 例脂肪分化)呈结节状,有纤维包膜,仅 1 例有部分骨壳。其中一病例(编号1)恶性,细胞丰富、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多,含骨基质和典型 OFMT 区域;其余病例细胞形态单一、核分裂象少。2 例有软骨分化,软骨结节大小、形态和细胞特征不同;4 例有脂肪分化,包括成熟脂肪组织(3 例)和脂肪母细胞(1 例)。
多数病例 S100 和 desmin 共表达,CD34 和角蛋白偶尔阳性,MUC4 阴性。软骨成分表达 S100 和 ERG,脂肪成分表达 S100。
5 例进行 RNA 测序,发现 2 例 PHF1::TFE3 融合,1 例 EPC1::PHC1、JAZF1::PHF1 和 EP400::PHF1 融合各 1 例,病例 1 未检测。
文献示图1:病例 1 被归类为恶性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由皮下界限清楚的肿块组成(A)。具有经典形态的区域显示在纤维黏液样背景中呈链状排列的单调卵圆形细胞(B),而恶性病灶细胞丰富并显示细胞学异型性(C)。在肿瘤内部而非周边注意到骨沉积(D)。存在含有深染和增大细胞核的多灶性细胞丰富的透明软骨结节(E、F)。
文献示图2:病例 2 发生于拇指,低倍镜下显示为界限清楚的病变,有大片灰蓝色透明软骨区域(A)。高倍镜下显示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的经典形态,在纤维黏液样基质中有呈索状排列的温和卵圆形细胞(B)。软骨成分具有结节状结构(C),这些区域的肿瘤细胞E-26 转化特异性相关基因(ERG)阳性(D),这是软骨的预期免疫表型。
文献示图3:病例 4 显示为界限清楚的病变,有纤维包膜,经典区域和脂肪母细胞区域交替存在(A)。前者的细胞学特征是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的经典表现(B),而脂肪母细胞区域包含大小不一的单泡状脂肪母细胞(C)。该肿瘤还含有双泡状脂肪母细胞,由两个脂肪空泡挤压一个深染的细胞核组成(D)。
文献示图4:病例 5(A)发生于脚趾,存在 EP400::PHF1 融合,显示出成片的成熟脂肪细胞(B),其细胞核弥漫性表达S100(C)。
文献示图5:病例 6(A)表现为一名 76 岁男性头皮肿块。该肿瘤含有经典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OFMT)成分(B),由条索状和巢状排列的丰满卵圆形细胞组成,以及大片成熟脂肪区域(C)。
诊断难点讨论
经典 OFMT 有纤维假包膜和多结节生长模式,约三分之一有外周骨壳,本研究多数病例有纤维包膜,但仅 1 例有部分骨壳,骨壳缺失增加诊断挑战。具有软骨分化的 OFMT 需与多种肿瘤鉴别,如软组织软骨瘤、滑膜软骨瘤病、纤维骨性假瘤、肌上皮瘤 / 混合瘤、FN1 重排的钙化软骨样间叶性肿瘤和间叶性软骨肉瘤等;具有脂肪成分的 OFMT 需与梭形细胞脂肪瘤、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软骨样脂肪瘤、脂肪母细胞瘤、黏液样脂肪肉瘤和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等鉴别。这6例研究扩大了骨化纤维黏液样瘤的组织形态学谱,引入了脂肪瘤分化作为迄今未记载的特征。
PART2:涎腺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癌前多形性腺瘤
【文献题目】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pitfalls in the diagnosis of pleomorphic and carcinoma ex-pleomorphic adenoma of salivary glands.
【见刊信息】《Histopathology》,2024年12月09日
【抗体聚焦】PLAG1 / HMGA2/SOX10 / p63?/CK7/EMA
【疾病聚焦】涎腺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癌前多形性腺瘤
研究背景
涎腺肿瘤组织学特征重叠,诊断具挑战性,如黏液表皮样癌(MEC)传统依据三种细胞类型诊断,但部分病例无黏液细胞却有 MAML2 基因融合;涎腺多形性腺瘤(PA) 和 癌前多形性腺瘤(CXPA) 也可有黏液细胞,且其双相增殖模式含多种成分和化生,易与黏液表皮样癌( MEC )混淆,仅靠黏液细胞存在易误诊。
病例详情
该研究6 例涎腺肿瘤患者,年龄55 - 81 岁,肿瘤 14 - 50mm,多位于腮腺,1 例在舌,1 例在腭。其中3 例初诊为 MEC(1 例有鳞状分化,2 例有嗜酸细胞增生),经分子分析重新分类为 PA 或 CXPA。所有病例呈双相增殖模式,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分化及导管结构,细胞形态多样,部分病例有嗜酸细胞化生、鳞状化生及黏液细胞,细胞异型性程度不一。所有病例 SOX10、CK7、p40、p63 阳性,EMA 在导管细胞中表达不一,雄激素受体阴性,5 例 PLAG1 阳性,1 例 HMGA2 阳性。RNA 测序显示 5 例 PLAG1 基因重排(伙伴基因不同),1 例 HMGA2 重排(伙伴基因为 RB1),FISH 验证结果,MAML2 探针均阴性。
文献示图1:以上皮和肌上皮细胞为特征的双向增殖。观察到一些导管结构(A,×4),在多形性腺瘤(PA)中可见黏液分泌细胞为形成导管的上皮细胞(B,×20)。在另一个 PA 中,上皮细胞表现为大的嗜酸性细胞,具有丰富的细胞质和位于中央的细胞核(C,×20),黏液分泌细胞分散在嗜酸细胞化生细胞旁边(D,×20)。在多形性腺瘤中(CXPA)的例子中,细胞呈多边形,具有大的细胞质并形成巢状结构(E、F,×10),有时由角化不良细胞组成(G,×10)。细胞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从轻度到重度不等(F - H,×10 或 ×4)。
文献示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SOX10(A)、CK7(B)、p63(C)、EMA(D)、PLAG1(E)和 HMGA2(F)阳性。
诊断难点讨论
PA 和 CXPA 与 MEC 的黏液样特征重叠,黏液细胞在多种涎腺恶性肿瘤中存在,PA 和 CXPA 中黏液增生形式多样,易致形态学诊断困难。免疫组化中 SOX10 和 p63 有助于区分 MEC 与 PA 的嗜酸细胞亚型,但 MEC 偶尔 SOX10 阳性,建议联合 PLAG1 和 HMGA2 等标志物提高特异性;分子检测(FISH 或 RNA 测序)对不明确病例至关重要,PLAG1 或 HMGA2 融合支持 PA 或 CXPA 诊断,MAML2 重排支持 MEC 诊断。综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方法可避免误诊,对不熟悉组织学陷阱的病理医生尤为重要。
PART3:具印戒细胞特征的FH缺陷型肾细胞癌
【文献题目】A rare case of FH-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signet ring cells features.
【见刊信息】《Diagnostic pathology》,2024年12月27日
【抗体聚焦】FH / 2-SC/B10
【疾病聚焦】具印戒细胞特征的富马酸水合酶(FH)缺陷型肾细胞癌
研究背景
FH 缺陷型肾细胞癌2016 年被列为独立肾肿瘤类型,与 HLRCC 相关,约 15 - 30% 的 HLRCC 患者发生,形态学与 2 型乳头状肾细胞癌有重叠,部分为罕见低级别形态,类似嗜酸细胞肿瘤。该研究报告了一例具有印戒细胞特征的富马酸水合酶(FH)缺陷型肾细胞癌。
病例详情
患者为60 岁女性,20 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无相关家族史,近期发现右肾肿物及躯干皮肤结节。经检查,腹部 MRI 示右肾肿物,考虑嗜酸细胞瘤或嫌色细胞癌可能性大;病理检查示肿瘤多种生长模式,细胞嗜酸性胞质,核分级高(WHO/ISUP 3 级),部分区域有类似印戒细胞的胞质内黏液,免疫组化结果支持 FH 缺陷型肾细胞癌诊断,且考虑与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HLRCC)综合征相关。术后 4 个月发现右肺结节,考虑肺转移。
文献示图1:FH 缺陷型肾细胞癌的各种生长模式。在肿瘤中观察到乳头状(e)、小管囊性 / 囊性(f)和筛状(g)模式。在肿瘤切片中观察到明显的胞质内黏液或非黏液性空泡,类似于印戒细胞(h - i)。这些肿瘤细胞显示出高核分级(WHO/ISUP 3 级),具有嗜酸性胞质、病毒包涵体样大核仁及核周晕(j)。
文献示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患者肿瘤细胞中FH 染色弥漫性缺失,基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内部阳性对照(k)。肿瘤细胞显示 2SC 染色弥漫性表达(l)。通过 MUC1(m)和阿尔辛蓝染色(n)证实胞质内黏液。
诊断难点讨论
该病例具有印戒细胞形态及胞质内黏液,需与转移性印戒细胞癌和 ALK 重排肾细胞癌鉴别,印戒细胞特征常见于多种腺癌。
FH 和 2 - SC 免疫组化是检测 FH 缺陷型肾细胞癌的敏感可靠辅助工具,但 FH 检测不 100% 敏感,部分病例仍有 FH 表达或异质性表达,醛酮还原酶家族 1 成员 B10(AKR1B10)是 FH 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 FH 缺陷型肾细胞癌也有较高诊断价值,三者联合有望提高检测率。
FH 缺陷型肾细胞癌早期广泛远处转移发生率高,该病例患者肺转移可能与隐匿微转移或印戒细胞特征相关,但缺乏足够证据表明印戒细胞特征预示预后差。
本研究首次描述了 FH 缺陷型肾细胞癌的印戒细胞特征,扩大了其形态学谱,强调早期识别和临床干预的重要性,建议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 FH 变体筛查。
PART4:乳腺样腺癌/结直肠腺癌
【文献题目】Primary anorectal mammary-like adenocarcinoma: a potential diagnostic pitfall with conventional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见刊信息】《ADiagnostic pathology》,2024年12月18日
【抗体聚焦】 GATA3/GCDFP - 15/CDX - 2/CK7/CK20/ER/PR
【疾病聚焦】乳腺样腺癌/结直肠腺癌
研究背景
肛门生殖器乳腺样腺癌(AGMLG) 于 19 世纪 70 年代被发现,男女均可发生,可产生良性和恶性病变,形态与乳腺病变相似,病变谱广,包括多种良恶性肿瘤。本研究告了两例发生于肛门直肠区域的乳腺样腺癌,强调了其诊断要点及与传统结直肠腺癌的区别。
病例详情
病例 1:85 岁女性,有结肠癌病史,因直肠出血发现肛门肿物,MRI 及结肠镜检查示肛周肿物,活检病理提示大汗腺癌,免疫组化结果支持肛门生殖器乳腺样腺癌(AGMLA)、皮肤附属器癌或转移性乳腺癌诊断,后发现左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因年龄未行手术,建议放疗和化疗,失访。
病例 2:51 岁女性,因便秘和腹痛就诊,肠镜及影像学检查发现直肠肿物,活检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形态特殊,免疫组化结果支持转移性乳腺癌或原发性直肠腺癌诊断,经多项检查排除乳腺癌后,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术后病理同前,继续接受乳腺癌特异性辅助治疗,随访 12 个月无复发转移。
文献示图1:病例 1,肛门大汗腺癌。苏木精 - 伊红(H&E)切片显示未受累鳞状黏膜下的肿瘤细胞片状和巢状排列(A),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具有增大的细胞核、明显的核仁以及丰富的嗜酸性胞质(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 GATA3(C)和 GCDFP - 15(D)阳性,雌激素受体(E)和孕激素受体(F)罕见阳性。
文献示图2:病例 2,活检。苏木精 - 伊红(H&E)切片显示肿瘤细胞位于结肠隐窝周围的固有层内(A - B),高倍镜下癌细胞具有增大、轻度凹陷、偏心的细胞核以及嗜酸性胞质(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 GATA3(D)、细胞角蛋白 7(E)和雌激素受体(F)阳性,而细胞角蛋白 20(G)和 CDX - 2(H)阴性。
文献示图3:病例 2,新辅助治疗后低位前切除术。大体照片显示没有明显的残留肿瘤侵犯结直肠黏膜(A),结直肠壁增厚(B)。直肠的苏木精 - 伊红(H&E)切片显示残留的单个散在肿瘤细胞,具有多形性、偏心的细胞核,结肠隐窝周围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C - D)。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E)。直肠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突出显示肿瘤细胞 GATA3(F)、GCDFP - 15(G)和雌激素受体(H)阳性。
诊断难点讨论
本研究两例为恶性肿瘤,未发现良性对应病变,推测良性腺体可能被肿瘤完全取代。本病例需与汗腺肿瘤鉴别,依据与肛周皮肤无连接及激素标记物表达可排除。诊断 AGMLA 无明确标准,形态不典型时应进行乳腺特异性和激素免疫组化染色。两例肿瘤免疫组化标记与乳腺癌相似,第一例为肛门大汗腺癌,第二例形态类似低分化印戒细胞癌,但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更符合多形性小叶癌。
AGMLG 相关肿瘤突变谱与原发性乳腺病变相似,PI3K - AKT 通路常突变,与乳腺类似病变有相同基因突变。两例患者无原发性乳腺病变,故推测肿瘤起源于 AGMLG,且 AGMLG 相关肿瘤很少伴发同步或异时性乳腺癌,支持该推测。
本研究首次报道直肠 AGMLA,其形态与传统直肠腺癌不同,生物学行为与乳腺癌相似,治疗管理可能不同,预后数据缺乏,建议形态不典型时进行相关免疫组化染色以明确诊断,后续研究可探索其对乳腺癌特异性治疗的反应。
PART5:中杉金桥抗体产品
中杉金桥产品信息
产品染色图赏析